現在電子皮帶秤的發展趨于成熟,其質量也是魚目混雜,價格也是天壤地別,回到過去人們在二十世紀初的1900年就試驗用皮帶秤對皮帶運輸桃上的散裝物料進行動態稱量,到四十年代末機械皮帶秤獲得比較普遍的使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又相繼出現了電子皮帶秤和核子皮帶秤。而且精度和穩定性不斷提高,到七十年代國外已有電子皮帶秤系統精度達到千分之五,甚至千分之二點五的報導。 我國是在五十年代開始使用機械皮帶秤的,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研制電子皮帶秤。
目前我國生產的電子皮帶秤精度一般在百分之一,選型,使用條件都比較好的也有精度達到干分之五,甚至千分之二點五的報導。
關于“電子皮帶秤”未知的發展及其現狀?那是哪個年代開始的?
最先使用的機械皮帶秤,是依靠機械傳遞比隨稱量段皮帶上的載荷變化來達到稱量目的的。由于其受到精度、靈敏度、無法遠傳等方面的限制,近年來已被淘汰,只有少數老廠礦中早年安裝的設備尚在運行。
電子皮帶秤嚴格的講應該叫機電結合的皮帶秤。一般由框架(有的還包括杠桿傳力機構)、測力傳感器,測速傳感器,測量儀表四部分組成。它是將稱量段皮帶上物料的重量通過框架機構傳遞到測力傳感器上轉變成電信號與測速傳感器獲得的代表皮帶速度的電信號相乘積,再輸入測量儀表中按時間累積,獲得物料總的重量。因此電子皮帶秤是依靠重力原理、接觸式的稱量機構。
關于“電子皮帶秤”未知的發展及其現狀?那是哪個年代開始的?
就其框架而言,七十年代以后,多托輥的框架逐步取代了單托輥的框架,近年來又研制出幾乎沒有摩擦的旋轉點和支點等,使皮帶秤的穩定性和精度都有相當大的提高。測速傳感器,雖然在現在使用中爭議不大,但對于高精度的電子皮帶秤而言,仍是相當重要的,不僅要求它有較高的精度和穩定性,而且1991年第2期要求有較小的慣性。常用的有測速發電機式,磁脈沖式和紅外光電脈沖式等幾種,一般認為紅外光電脈沖式測速傳感器穩定性較好。測力傳感器(又稱負荷傳感器)是皮帶秤的重要部分,其性能好壞直接影響到皮帶秤的測量精度和穩定性。但就測力傳感器和測量儀表兩個部分來說,目前的發展水平是完全可以滿足皮帶秤系統精度的需要的。目前國內生產的電阻應變式負荷傳感器的精度可達0.02%或更高,而測量儀表數字化以后,以至近些年來,數據處理技術被引入測量儀表,使測量儀表不僅在本身的精度上滿足了電子皮帶秤的要求,還具備了一些自動校正與補償功能。
關于“電子皮帶秤”未知的發展及其現狀?那是哪個年代開始的?
盡管如上所述,電子皮帶秤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電子皮帶秤本身仍無法克服由于接觸式的測量方式引入的皮帶機工況和運行的環境對系統稱量精度的嚴重影響。如皮帶機運輸皮帶在運轉中的抖動、跑偏、皮帶張力變化,環境溫度,濕度,電磁干擾都可能成為影響皮帶秤測量準確性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皮帶的抖動、跑偏、張力變化為皮帶秤的稱量引入了一些無規律的垂直干擾力,使人們即使采用數據處理技術(如人們通常說的微機電子皮帶秤)也很難完全有效地予以消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體會到,這一點正是我們無法在許多地方使用電子皮帶秤進行準確稱量的主要原因。為此人們不斷從另外兩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開發了無接觸類型的皮帶秤,如核子秤就屬于這一類。二是不斷研究和總結保證皮帶秤精確稱量的各種條件,并使之定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