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各化工廠基于生產實際的需求開端研發和試用螺旋秤。1973年設計人員就以管螺旋給料機為基礎,采用懸臂式恒速定量給料秤的工作原理,開發設計螺旋主量秤的技術問題。但在建材行業直到80年代,我國建材研討院才理論起步研發螺旋稱,于1984年9月在建材行業先經過技術審定,并用在浙江某水泥廠的煤粉計量系統。
隨之許多計量設備制造廠家相繼設計和生產了螺旋計量秤,并逐漸推行應用。但是,直到90年代末,設計和生產運用的螺旋計量秤,根本都屬于秤體重量自相均衡構造的“短螺旋計量秤”。計量螺旋的進出料口間距(以下通稱螺旋長度)普通只需1.1m左右。給料螺旋有的稍長一些,但總體都很短。螺旋葉徑主要有ф250mm和ф300mm等少量幾種,螺旋間隙較大。
稱重傳感器多采用下壓裝置方式。稱重控制器在七、八十年代多采用電動單元儀表組合或以分立元件為主的單機控制儀表,90年代以后開端采用以初級單片機或PC機稱重顯現控制器。
其采樣速度較低、數量較少,功能不強、操作調整較為麻煩。在生產使用中,常常零點波動較大、計量精度較低、穩定可靠性較差,更主要由于螺旋過短,使之瞬時采樣量過少,料流穩定性差,信號波動變化較大。尤其當物料流動性很好和倉壓波動變化較大時,容易發生沖跑料自流,破壞生產正常運行。
在生產運行時,螺旋管振蕩沖擊較大,經常造成稱重傳感器損壞,使螺旋秤的推廣應用受到很大限制。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尤其在21世紀以后,針對短螺旋計量秤在使用中的問題,紛紛開發設計螺旋計量秤體重量非自相平衡的“長螺旋計量秤”。
普通螺旋長度是螺旋葉徑的8~12倍,大多都取10倍左右,從而對料流能夠有效控制,大大的減少沖料跑料自流問題,負荷測量采樣量增I大,測量的精i確性和穩定性鮮明增加。
隨著微電子技術速度展開,電子元件功能和質量的增加,高性能CPU和PLC模塊普遍運用,新一代高功用高牢靠性稱重控制器不斷問世,局部技術先進的設備制造廠商對給料螺旋和計量螺旋進行優化設計,以“量身定做”的方式,依據細致物料的流量、物料性質、使用要求選擇設計螺旋秤的規格、長度和結構。